树敬老之风 扬中华美德——2021年《传承的力量》重阳节篇播出后获观众暖心回应(一)

来源:全国校园足球暨体卫艺官方 2021年11月02日

2021年重阳节前夕,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的《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系列节目继续延续,摄制组走进校园,记录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传承的力量》重阳节篇展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成果,汇聚起延续中华文脉的强大青春力量。播出之后,反响热烈,众多观众给节目组发来观后感,以下是精彩感言:


北京大学站

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主任

王东敏


《少年》适合于任何人,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像清晨的阳光。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太极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还是个少年,太极拳是有生命力的,是鲜活的,看着北京大学老幼中青四代人一起习练太极拳是一种享受。学校与太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长蔡元培先生也曾为太极拳题词:“可以御侮,可以卫生,愿以此有百利而无一害之国粹为四百兆同胞之典型。”太极情植根于师生心中,融合在“理”的探索中。北京大学始终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脉之中,学校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就是能够持续保持进步性,而进步的前提便是对于“理”的探索。太极则是中国哲学概念中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也是万事万物之理的追本溯源的开度。故有因太极更北大。


做一个真正的太极拳传承者,而不是从业者,这就是北京大学太极人。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

吴定锋

北京大学是常新的,太极拳在学校也是常新的。《少年》是北京大学特色的太极拳传承与创新的缩影。在北京大学,太极拳的教学可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有的老师注重动作力效,从动作的重量、时间、空间、流动和关系各个层面娓娓道来,让同学们了解动作的本质和对应的哲理,并将太极思政和疗愈贯穿始终。


太极拳的课后练习可谓“随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看到练拳的场景,有的是学生社团和教工社团的专门组织集体练习,有的是自发找块空地休闲比划。总之,在北京大学漫步,不时能看到太极拳练习者的身影,学校太极拳的交流赛成为了太极拳传承与创新的助推器。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

柴云龙

作为一名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的基层教师,我将不忘家国情怀的使命,不忘以践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不忘教师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核心的责任,育德、育心、育人,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为国育才理念融入到传统文化太极拳的课堂中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将太极拳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向世界展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承人

陈跃天


自太极拳被广泛普及开来,太极拳爱好者可谓广泛,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讲,太极拳项目爱好者的平均年龄相比其他运动项目偏高,太极拳也多次被冠以“老年拳”的称号。实际上太极拳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作为运动项目,太极拳不仅仅是“轻柔”和“缓慢”的体现,太极拳同样可以代表属于年轻人的“阳刚”和“强劲”。


作为陈氏太极拳的传承人,一个中华武术的爱好者,自己越发认为:一个优秀的传统项目必须要有更多新鲜的“血液”注入,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我由衷地希望新时代的年轻人们,多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项目,鼓励年轻一代可以身体力行去发扬武术运动,振兴民族精神,去传承并弘扬中国的太极拳运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戏曲学院站

博士研究生

陈芳菲


蒲剧、豫剧《俄狄王》不仅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独具匠心地融入了现代剧场的艺术风格,全面地展示了青年戏曲导演们对古希腊悲剧与中国戏曲的“守正”与“创新”。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的每次改编都体现了师生对这部千古悲剧经典的不同理解,也不断丰富着俄狄浦斯这一经典形象的内涵。古希腊悲剧与中国戏曲,这两个千年不衰的古老艺术在青葱的校园中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这不仅展现出古希腊悲剧历久弥新的强大魅力,更赋予了中国戏曲在当代跨文化传播中的新功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年轻一代的戏剧人正在用他们这些点滴的尝试促进着跨文化戏剧实验的发展,正是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古老文明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


中央戏剧学院

罗锦鳞教授


此次演绎是蒲剧、豫剧第一次和古希腊悲剧的融合与创作,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发挥到戏曲的唱念做打,让我很激动,融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冉常建

戏曲固然需要深刻地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但是戏曲要想再前进,就需要我们提升品味,要放眼世界,要开拓视野,让中国的戏曲走向世界,让世界戏剧进入中国。2017级戏曲导演班的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对于戏曲来说是一种贡献。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尹晓东


看完本期节目,我首先要对中国戏曲学院2017级戏曲导演班的学生表示祝贺,这是一次跨越时空、跨越文明、跨越国度的一场艺术对话。这种对话、这种交流、这种呈现,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用中国戏曲这样优秀的文化传统、艺术形式来演绎西方经典戏剧,可以说是让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舞台上复活了。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一方面很好地继承了我们的传统,另一方面,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想这就是我们迈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于璧嘉】

视频|廖昌永:小时候从没想过做一个音乐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01 20:45:50

文明社会·史前文化第一次整合·最初的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0-26 10:41:40

深夜叩开山门,踏入宋元中国的“炼铁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0-26 10:41:38

10年1000万册,中国读者为什么爱《百年孤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0-26 14:52:14

我们从“失败”“避雷”的小组里得到什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0-24 18:47:11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读“140岁”的鲁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0-18 20:39:17

中青阅读9月推荐书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0-18 20:39:04

《第十二秒》开播,“双生万茜”上演悬疑大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0-18 22:39:05